冬季寒风凛冽时,有些人暴露在冷空气中的皮肤会突然泛起红色或白色风团,伴随剧烈瘙痒,甚至出现嘴唇肿胀、头晕等全身症状。这种由低温诱发的皮肤过敏反应被称为“寒冷性荨麻疹”,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。其核心机制是皮肤中的肥大细胞在寒冷刺激下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,导致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加,形成局部水肿性风团。这种反应不仅限于直接接触冷空气,冷水浸泡、冷饮摄入或冷物触碰均可能触发,严重者甚至在气温骤降时全身发作。
免疫系统的“误判”与个体差异
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。正常情况下,皮肤在接触低温时会通过收缩血管减少热量流失,但部分人群的肥大细胞对寒冷过度敏感,将冷刺激误判为“威胁”,进而释放大量组胺、白三烯等炎症因子。这类患者的血清中常可检测到针对寒冷刺激的特异性IgE抗体,提示存在免疫耐受缺陷。
环境与生活习惯的“放大效应”
寒冷性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受多重因素影响。冬季干燥空气会削弱皮肤屏障功能,使冷刺激更易穿透表皮触发反应;剧烈运动后突然受冷(如运动后冲冷水澡)或情绪紧张时,体温调节失衡可能加剧症状。饮食方面,酒精会扩张皮肤血管,增加热量散失,而高盐饮食可能通过水钠潴留影响体温调节,均可能成为诱因。
科学应对:预防与治疗并重
避免寒冷刺激是首要原则,冬季外出需佩戴手套、围巾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;接触冷水前可先涂抹保湿霜形成保护层;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空间时,建议通过戴口罩、缓慢适应等方式降低温差冲击。若已发作,轻症患者可通过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(如西替利嗪、氯雷他定)缓解症状,重症者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。
乌鲁木齐大西北皮肤病医院提醒你: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冬季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以备不时之需。若出现呼吸困难、血压下降等严重过敏反应,应立即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