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后皮肤反复出现裂口、渗液甚至流水,可能是耳周湿疹的典型表现。这种疾病多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发,如皮肤屏障功能减弱、接触过敏原(如化妆品、金属饰品)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等。患者常感到局部瘙痒、灼热,抓挠后可能继发感染,导致渗液加重,形成恶性循环。
耳周湿疹的渗液特征明显:初期可能为淡黄色透明液体,若合并细菌感染则转为脓性分泌物,伴有异味。病变部位常见于耳后沟、耳垂后方等皮肤褶皱处,这些区域易残留水分且透气性差,为病原微生物繁殖提供条件。
治疗需分阶段进行:急性渗出期可用3%硼酸溶液湿敷,减少渗出;亚急性期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(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)控制炎症;慢性期皮肤增厚时,可配合尿素软膏软化角质。若瘙痒剧烈影响睡眠,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)。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强效激素,防止皮肤萎缩。
日常护理至关重要:保持耳后干燥,避免佩戴耳饰或耳机摩擦患处;清洁时用温水轻拭,禁用酒精、肥皂等刺激性物质;避免搔抓,防止感染扩散。饮食方面需减少海鲜、辛辣食物摄入,降低过敏风险。
乌鲁木齐大西北皮肤病医院提醒您:皮肤健康无小事,日常护理要重视。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发热、淋巴结肿大,应及时就医排查继发感染或其他疾病。